火的功能慢慢被电所取代,到底是不是现在人疾病丛生的原因之一?
在东北有种火炕。所谓“炕”,是用砖砌成的一个中空的石床,上面一般会铺着用高粱杆,或者薄草编的席子。
根据记载,这种火炕最初出现在年前,那时候是用黄泥砌成的,后来慢慢发展成石头,又发展成砖。这种火炕,在东北的城市里已经消失了,但是在农村还被很广泛地使用。
一般来说,火炕都留有一条通道,连着外面厨房的灶台,烧饭的时候,用木柴或者秸秆儿点燃,灶台的热烟带着热量,就顺着通道钻到炕底下去,炕就热了。
如果看过电视剧《康熙王朝》,会发现康熙帝睡的就是火炕。
《内经》记载灸的起源,这样说:北方者……风寒冰冽,其民乐野处而乳食,脏寒生满病,其治宜灸焫。故灸焫者,亦从北方来。
《内经》里认为,灸是北方产生的,因为北方很冷,人们又吃生冷的东西,身体里的温度不足,寒则病生,就想到了用灸的办法来解决。可以说,人的所有智慧,都是从对温暖的渴求和对火的思考中产生的。
火炕本身,我也可以称它为“灸”,灸这个字,下面一个火,火炕的火也在下面。所以在东北待过的人,都有这个体会,关节炎和一些腰腿疼痛都能在上面睡好。
感冒了、着凉肚子疼了、得了鼻炎鼻子不通气了,老人们就会说:赶紧到炕上躺着,盖上被子,“烙烙”。“烙”过之后,病果然好得非常快。而且东北还有句话叫睡火炕“解乏”,意思就是说,在火炕上睡一宿,疲劳全消……
火炕治病,有原理在里边。人感觉到冷的时候,只有想办法让脚和后背暖和了,全身就都不冷了。
脚很重要,人体12条主要经络,有6条与脚有关,3条阳经,3条阴经。所以尽管脚底穴位不多,但是却有很多的反射区,与脾胃、肝胆、肾等重要脏腑关联。而后背,就是督脉的位置,它汇聚着充足的阳气,温暖它,就是温通了全身的经脉。
所以在睡火炕的时候,为了更暖和,人一般都仰躺的。尤其寒冬腊月,往哪边儿侧躺,没挨着火炕的那一侧,都觉得凉,只有后背贴着炕,用火炕的阳力,补益并激活了督脉的阳气,人才感觉暖和。
所以每一个人,不光是应该每天坚持泡脚,温暖肾阳,更应该保护好后背。如果把后背的督脉比喻成火炬,这个生命之火是不能灭的,那咱们每次衣服穿少了,或者后背受风了,都把“火苗”吹弱一点儿,它的火苗要熄了,寿命就减短了,必然也要生病。
有的人会问,那我睡电褥子不是一样吗,怎么我没体会到它能治病,但是睡了就嗓子就发干,脸上长痘,特别容易上火?
电褥子当然不一样!火炕是用了火源的势力传导使炕温暖,人不可能贴着火盆睡觉。而电褥子用的是电,必须贴近身体,不然就达不到保暖的效果。如果用做菜来比喻,火炕是“蒸”法,而用电褥子是“煎烤”法。同样一种食物,“蒸”着吃不容易上火,但烤着吃就会上火。
这个年代,农村都现代化了,很多人家都拆了火炕,既然火炕这么管用,有没有什么替代的方法?有一种古老的“熨灸”,从有石头的时候就有它的存在,这就是用烤热的砖或者石头,包上布,放到腰、肚子或者屁股底下。这种方法对治疗胃痛尤其好,对寒邪引起的腹泻、脱肛、遗尿也同样有效。如果得了痔疮,每天坚持坐坐热砖,痔疮很快就会治愈。
以前都把石头放在灶头上,这边儿烧着饭,那边儿石头就热了。没有灶怎么办?夏天,捡一些鹅卵石头,在温度最高的时候,放到阳台或窗台上暴晒。晒好之后,上面垫上毛巾,坐在椅子上用脚踩,太阳的温热之力就会从脚底进入肾经……
火源
现在,人们对火源的问题并不特别看重,电磁炉、电褥子等现代产物,正一步步地取代着原来只有火才能达到的功能。
古人们认为,火种是取自太阳的珍贵能量,那么现在火的使用被慢慢取代,是否也是人们疾病丛生的原因之一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