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代社会,医学很发达,但牙疼依然是个大问题,疼起来让人受不了。
那么在古代,人们没有牙医和专业设备,他们如何处理牙齿问题呢?他们会用什么方法来拔智齿呢?
古人牙痛主要是因为缺乏口腔保健知识,比如糖和碳酸饮料对牙齿的腐蚀性很强,但古人并不知道这一点。
我们现在常见的牙齿疾病,比如龋齿、智齿、牙周炎、牙菌斑等,古人也深受其害。
古人也会得牙病,他们可能没有现代的牙科技术,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方法来应对牙齿问题。
年,考古队在湖北丹江口的一个农村进行发掘,出土了大量人类遗骨。经检测,这些古人的口腔问题很严重,龋齿、牙周病和氟斑牙的发病率非常高。
牙周病在古代人当中非常常见,韩愈在《祭十二郎文》中说自己还不到四十岁,就已经眼睛看不太清楚了,白头发很多,牙齿也开始松动。牙齿松动就是牙周病的典型症状。
韩愈在《与崔群书》里提到自己掉牙的事,说最近累坏了,左边第二颗牙都掉了。去年掉了一颗,今年又掉一颗,现在就剩六七颗牙了,而且都松动了,估计也快掉光了。
他缺了牙,嘴里黑洞洞的,别人见了都吓一跳,可他还整天乐呵呵的,没事就写写诗,自己乐乐,也安慰安慰老婆。
考古发现,万历皇帝生前掉了10颗左右牙齿,只剩22颗。经检查,他患有多种口腔疾病,如龋齿、牙结石和严重牙周炎。
他长期用右边牙齿咀嚼导致左侧面部凹陷,从而使脸部骨头不对称。
古人虽然没有系统的口腔保健知识,但他们很早就知道了,不漱口容易得龋齿。
因此,《礼记》中提到人们应在清晨起床后用盐水漱口,以保持口腔清洁和杀菌。古人还研制出了各种具有不同配方和疗效的漱口水,例如醋、盐水、白酒和茶水,这些漱口水都具有消毒杀菌的功效。
《红楼梦》中,主子们吃完饭,小丫头会端上茶水和漱盂给主子们漱口。漱完口后,小丫头会再上一次茶水,供主子们消食。
在《普济方》中提到了一种保护牙齿的方法,即勤漱口、多叩齿,西晋葛洪的《抱朴子》也有类似的观点。
古代有种说法是“晨嚼齿木”,就是在早上起床后,把杨柳泡在水里,然后用杨柳枝干上的纤维来刷牙。
古人真是聪明啊,他们发明了一种牙粉,据说里面添加了龙脑香、青盐等成分,磨成粉后加水和蜂蜜调成糊,跟现在的牙膏差不多。
据报道,考古学家年在成都的一处唐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骨头制品,经过鉴定这些用具就是古人的牙刷,上面检测出动物毛发的蛋白质成分,应该就是牙刷上的刷毛;据说这些牙刷是中国现在出土最早的牙刷。
辽代古墓出土文物显示,古人曾使用兽骨和猪鬃毛制作类似牙刷的洁牙工具;明代皇帝也尝试过用兽骨和猪鬃毛制作牙刷。
古时候,牙医并不像现在这样有先进的仪器和专业的技术,那古人遇到牙齿问题会怎么办呢?
现在我们遇到难以治疗的牙齿问题,一般会选择拔掉,但在古代,古人拔牙的方式就比较粗暴了。他们有的会用一根线绑在牙齿上,再用重物或箭头去拽,快速拔牙;还有的直接用锤子敲,虽然能把牙齿拔下来,但牙根还留在里面,这就容易导致严重的后遗症。
哎呀妈呀,这牙可真疼啊!东晋那旮旯有个官叫温峤,他可猛了,打仗贼厉害,平定王敦之乱都有他的份儿。可这么猛的人也有不行的时候,这不,他牙疼了。
有次温峤的牙疼得不行,就找了个大夫拔牙,没做任何消毒和麻醉,硬生生把牙拔了。结果感染了,脑中风,没多久就死了。所以说,古人拔牙风险是真的大。
有人的牙幸运地自己松了,掉了,就不用遭拔牙的罪了,这可能是牙周炎闹的。明代文人吴俨就写过这事,说他牙掉了,不难过也不心疼,就盼着牙别再疼了,不然疼得哇哇叫,惊动了邻居多不好。
有个叫温峤的人因为拔牙死了,其他人都不敢轻易拔牙了,都是能忍就忍,疼了就喝点中药对付对付。杜甫也有牙病,有次他约朋友去看房子,结果疼得不行,就告诉朋友等牙不疼了再去。
《史记》中记载,齐国一个大夫牙疼,医生通过诊脉开苦参汤,五六天就治好了。
我生病了,太难受了,但是看到诗友又给我寄来了新诗,我强忍着病痛,也要作诗酬答。
李昉牙疼,痔疮又犯,写诗还得绞尽脑汁,怨声载道:“牙疼尚未愈,痔疮又发作。新诗尚未成,强忍着疼痛与人唱和。”
曹操在打仗的时候,不小心摔断了两颗门牙,疼得他满地打滚。他赶紧叫来了医生,让他们赶紧给他补牙。据说,古人补牙的方法很特别,他们会用榆树皮、棉花等材料,再加上一些药物,混合在一起,做成一种补牙的材料,然后塞进牙齿的洞里。东汉的时候,有一个医生叫张仲景,他也会用雄黄和猪油来修补牙齿。
在唐代以前,就有补牙医生了。他们补牙用的“银膏”,主要成分是白锡、银和水银。先把这些东西高温融化成液体,然后就可以操作了。这就是最早的汞合金补牙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