痔疮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古人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强如扁鹊这般神医,
TUhjnbcbe - 2023/11/30 0:36:00

自医学从巫术中独立出来自成一派后,医患纠纷便是一个躲避不过的话题。

在医巫不分家的时代,病人被认为是“被神抛弃的人”,医术所发挥的效果被看作“神明的圣迹”。

这个时候病症治好与否全依赖神明,医生的责任很小。

西周建国之后,医术逐渐分明地从巫术中脱离出来。《周礼》中已经明确有“医师”的说法,但此时的医学仅限于为王室和贵族服务,平民无法享受到来自医生的治疗。

春秋战国的大变动让医术从王室走入民间,第一批自由行医的医生出现,“医”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。随着学医、行医的人日渐增多,能够被医生治疗的人越来越多,医患纠纷也随之出现,难以禁绝。

一、医患纠纷中的悲剧案例

近些年的新闻中不乏医患纠纷升级成为刑事案件的报道,追溯到千年前,古代的医患纠纷同样不乏类似案例。

因为古代能够享受到医者治疗的多为上层人物,患者与医生间地位的不对等导致吃亏的往往是医生。

华佗

流传最广的当属名医华佗的遭遇。

华佗作为中医外科圣手,一时颇有声名,在安徽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等地均备受推崇。早年关羽与曹仁对战时手臂被一支*箭射中,华佗仰慕关羽声名专程来为他治病。

“刮骨疗*”之后,关公之勇与华佗医术之高均被捧到了一个新的境界。

刮骨疗*

几年后,已经被头疼困扰多年的曹操派人请来了华佗。华佗并非任意一国的官员,没有只能为蜀中大将治病,不能给曹操治疗的忌讳。因此,华佗被请来时是真的抱有治病救人的心态的。

华佗提出的方案是,这病只能长期疗养,无法短期痊愈。一开始曹操听从他的方案疗养,当然华佗也要一直居住在曹操近旁。

久而久之,名医想家了,华佗便以“当得家书”为名返回了自己的家乡。

华佗为曹操诊治(影视剧片段)

谁知这一去他就不愿意回来了,每每以自己妻子生病推脱。曹操作为“实际上的”一国最高统治者,岂能容忍华佗给自己治病,治到一半就走了?于是他派了人专门去看华佗是否在撒谎。

一代名医因此被曹操下狱,不久后下令处死,即便是曹操身边备受信任的谋士荀彧求情都没能被赦免。华佗死后曹操并没觉得后悔,反而认为华佗故意拖着不给他治病。

直到数年后,曹操的儿子曹冲生病,遍访名医而不能治。曹操这才悔恨当年杀掉了华佗,叹道:“吾悔杀华佗,令此兒强死也”。

曹冲(影视剧形象)

华佗为曹操所杀,还可以说是他自己跑回家不愿意给曹操治病所致。相比之下,春秋时期名医文挚的遭遇更令人唏嘘。他分明治好了病人的疾病,却仍然不得善终。

文挚是战国著名医生。当时齐国的齐闵王重病,专门派人去宋国接文挚过来治病。文挚诊断后,对齐国太子说:

“这病必须要让齐王生气才能治愈,但齐王生气了,我的命估计就保不住了。”

战国名医文挚

齐太子对文挚承诺道:“你尽管治,不要害怕,我和母亲会拼死保你一命。”

文挚信了太子的话,在给齐闵王看病时做出许多以下犯上的举动,如和太子并排走,穿着鞋踩上了齐闵王的床诊治,甚至踩了齐闵王的衣服。

已经暗怒的齐闵王一个字都不想跟文挚说,文挚为起到治疗的作用,又“出陋辞以重怒王”。可能是被骂了一顿的齐闵王一下子气得狠了,当即吐了出来,病马上就好了。

齐闵王(影视剧形象)

文挚履行了自己医者的职责,却实实在在不太懂人心。

被激怒的齐闵王根本不听太子和太子母亲的话,执意要处死文挚,甚至采用了一种极为血腥的办法:“以鼎生烹文挚”。可怜同样是一代名医,最终落得如此之惨的下场。

正因当时医生的地位相对较低,接诊时甚至会出现面临生命危险的情况,扁鹊才提出了著名的“六不治”:

一、傲慢放纵,讲不通道理的人不治;

二、只重视钱财的人不治;

三、对身外之物特别挑剔的人不治;

四、病入膏肓者不治;

五、体质敏感者不治;

六、相信巫术的人不治。

扁鹊

以现在的眼光来看,医院中也会是十分难缠的存在。扁鹊能够总结出这“六不治”,可见他的行医经验必定十分丰富。

而即便是给自己规定了“六不治”的扁鹊,也差点死于权贵之手。

他第一次见齐桓公,便看出他身患有病,劝其治疗反被嘲讽:“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”;又见两次,发现桓公之病越来越重,齐桓公却始终坚持自己没病。

齐桓公

等到过了约一个月,扁鹊再看到齐桓公时掉头就走。桓公不明所以,派人去问原因,扁鹊告诉他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”说完这话扁鹊就逃到了秦国。

要不是扁鹊真乃神医,看出齐桓公命在旦夕,心知治不好必然要被怪罪甚至丢掉性命,说不准一代神医也将终结于此。

二、古代医患关系中的乱象

在面对权贵,特别是王权、皇权时,医者在地位上处于绝对的弱势。但当面对平民百姓时,掌握着生命健康的医生又往往有一些话语权。

知识和话语权的不对等,使得古代医者行医过程中也出现过许多乱象。

中医入门基础篇《大医精诚》中,孙思邈强调“医人不得恃己所长,专心经略财物”。

每一行当中都难免有一些心思不纯、品德不高尚的人,哪怕他们背过《大医精诚》,也会利用自己所学谋求不义之财。

药王孙思邈

古时医生诊疗没有固定的收费金额,富贵人家多给一点,贫苦人家就少给一些。

由此产生了成习惯的“收红包”,即病人病愈后,往往会再给医生准备一份礼物或礼金表示谢意。

如当年唐高宗李治生病导致“目不能视”时,御医秦鸣鹤大胆采用放血的方式治疗,起了奇效。武则天因此专门亲自送了他很珍贵的礼物。

大医精诚(部分)

宋时饶州一名医杨道珍以针灸闻名,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。当地有一个叫做余百三的富户得了重病,请了十几个医生都没有治好,最后来请杨道珍时。

“许以三十千,方为领略”,就是花了三万贯才请来了这位杨大夫。治好后,又另给杨道珍封红包致谢。

当医生医术高明的声明传开,再加上“收红包”的约定俗成,就很容易催生千金难请的名医。

明代初期时杭州有一个医生名叫陶华,治疗伤寒极其拿手,号称“一服而愈,神效莫测”。正因名声显赫,不愁没有病家上门,所以没有极高的诊费是请不动的。

清代中医手抄本药方

清代也有类似的案例。有一名叫做蒋紫垣的清代医生,手中有一味解砒*的秘方。谁要是想找他看病,必须拿出非常高的价格。

如价格不能让蒋大夫动心,他“坐视其死而不救”。中*比得了伤寒更加危急,且伤寒有可能自愈,中砒霜类*药则极难保命。蒋大夫实则比陶大夫还要贪财一些。

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雏形,时人往往重利,医者也不能免俗。据传有一名叫做王居安的秀才,被痔疮折磨多年。

后听闻浙江萧山有一个大夫擅长治疗痔疮,因没有足够的钱财将大夫请来,便自己坐船前去找大夫诊治。

古代药房模型

大夫倒是给他洗肠医治了,但在治疗结束之前,秀才的大肠还捏在医生手里的时候,这名大夫开始跟他谈“红包”的大小了。

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,王秀才只能将自己身上的所有财物全部交给大夫,大夫才同意继续治疗。

因为往往是名医才能够被人看重,收取高额诊金和“红包”,所以医生都非常注重开拓自己的名气。

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江西张天师后便没有收取诊金,只要求张天师为他做宣传,张天师果然当众称他是“天医星”来给他增加名气。

叶天士雕塑

等到叶天士自己成为名医后,又有很多医生找到他,就希望得到他的一句称赞以提高自己的身价。

三、唐代以后的法律和道德规范

韩愈的《劝学》篇中有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”一句,其中“医”被与乐师等并称,可见在唐朝以前医者地位并不高,不是能登大雅之堂的行当。

地位不高的医者却往往掌控着患者的性命,由此,唐代以后往往会出台法律规范医者行为。

唐代重视用药安全,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官方药典《唐新修本草》。

除此之外,在《唐律》中也有了处理医疗事故的专门条文,如规定医生用药如果与药方不一致,致人死亡的情况要流徙两年半,即便没有致人死亡或使病情更重,也要处以杖责六十的刑罚。

《唐律疏议》

随着医术发展和学医人数的增多,行医中的乱象增加了不少。《元律》中不仅有关于医疗事故的规定,还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条律惩罚假医生。

此外,元朝对“惠民药局”的规定十分详细,要求各地惠民药局免费为贫民百姓诊治。

以严苛著名的明代律例对医生误诊致人死亡的情况“以过失杀人论”;诈称没有病的人有病,从而取不义之财者,以盗窃论;用药故意杀人者斩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明代引入了第三方作为鉴定,明确规定致人死亡的情况要让其他医生过来辨认处方和诊疗方式。

《大明律集解附例》

《明律》应用中还会有类似“吊销执照”的处罚,《盟水斋存牍》中记录了一例。医生刘期兴治死了何洪,何洪的哥哥将此事闹上官府。

刘大夫不仅不认罪,反要诬告何洪家人。最终刘大夫被判处杖刑,此后不准行医,行医所得被收缴。

尽管法律中已有规定,但古代医患间出现纠纷时,还是私了的情况更多。用于制约医生行医、患者不闹事的更多还是道德而非法令。

其中,医家论著中的因果报应思想是制约医生的重要方面之一。

扁鹊行医图

宋代《医说》中收录了十二个有关因果报应的案例,既有因行善、不求钱财而获得好报的例子,也有因贪财而遭到恶的例子。

其中有一个贪财的医生名为徐楼台,在治疗患者到关键时期时,要求患者额外支付25两银子。病人的儿子怒而不给,后续尽管在族人劝说下又同意给了,但因为贻误最佳治疗时机,病人还是去世了。

不到一年后徐楼台患了不知名怪病,一直在喊着那名去世病人的名字说“莫打我”,数日后便去世了。后来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改嫁了。

古人行医图

因果论和功德论是对医者行医的约束,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起到了改进作用。但道德终究不比法律的强制约束作用,还是有许多医生会用不道德的方式收取高额诊金。

约束患者相对更难,只能医生自己主动地选择不救治什么样的患者。清代发展出了“十不治”,除扁鹊“六不治”的情况外,还包括特别聒噪、怨天尤人、广行杀戮、寝兴无度、讳疾忌医等情况不予诊治。

结语

医患纠纷是行医过程中逃不脱的话题。古代医者多为有权势的人服务,底层百姓很难接触到医术高明的医生,即便有少数能接触到医生的人也很难付得起诊金。

医生的地位因此固定在了权贵与富户之间,服务于权贵时医生可能面临生命危险,寻常富户又可能被医生拿捏。

今日,几乎每医院接受治疗,医生也有了专门的行医场所和比较固定的工资收入。相比于古代,医学知识和医生的信息都更加透明,这对医患双方来说都是好事。

然而,正因医生和患者的人数都在增加,冲突和纠纷的数量也在随之增加。法律可以约束医生行医,却很难约束患者以非武力冲突的方式闹事。

增进医患之间的了解与沟通,根本解决方式或许还是需要进一步普及医学知识,以及进一步提高大众素质。

参考文献

《大医精诚》

《宋史》

《唐律疏议》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古人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强如扁鹊这般神医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