痔疮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医院名誉院长ldquo [复制链接]

1#

杏林撷采

人物

丁义江,男,年出生,江苏扬州人。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,从事中医临床、科研、教学四十余载。医院名誉院长,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主任、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、江苏省名中医、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。

学术成就:

国家级名中西医结合专家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丁氏痔科医术传承人。”从事医学工作近五十年,在肛肠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及研究方面贡献突出。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主任委员,亚太结直肠医师联盟主席。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名誉主任委员,江苏省中医肛肠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。曾被授予江苏省“劳动模范”、江苏省“白求恩”式卫生工作者等荣誉称号。

清晨,夫子庙,医院,传出阵阵读书声

一群医务工作者围站在办公桌周围,丁教授则站在“英语小白板”面前为大家讲解。原来,这是在交班结束后,肛肠科九病区的传统项目——晨读专业英语。晨读结束后,开始紧张地查房。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,紧紧跟在丁教授身后,听他询问病情和耐心的指点,十多位医生,几乎挤满了病房,可是安静地只听见丁教授一个人亲切温和的声音。等到丁教授从最后一间病房出来时,时间已经过了将近2个小时,但71岁的丁教授仍精神抖擞。接下来,他马上要进行一台关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。丁教授此前在该方面做出过一些改革创新,所以此次手术,许多医生都前来观摩、学习。近两小时后,手术成功结束。此刻已是中午12点半,短暂的午饭时间,丁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。

Q

A

记者

丁教授

Q1

记者:丁教授,您好!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!之前我们了解到,您平时非常爱读书看报,时刻关心着*和国家的发展,*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要坚定文化自信,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。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是社会主义文化中风神独具的一部分,您是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,想必从小就受到中医药文化的耳濡目染,可以和我们讲讲您的学习经历吗?

丁教授:我4岁的时候,父亲就把我送到老家——扬州江都嘶马镇,送给我祖父祖母去养。那时,刚解放不久,老家也是穷得很。老屋是草房子,窗户是纸糊的。可是爷爷还是让我去上学,上私塾。老师严得很,书背不出来,是要用尺子打手心的。我小时候记性好,又爱学习,从来不曾被打过。这让爷爷很高兴,认为我可以继承他的衣钵。小时候,爷爷在老家种了一些田地,不多,爷爷一边在地里干活,插秧、割麦,一边给人看病,并让我跟在一旁学习。因为医术高明,四乡八邻都极有声望,又因为不计较诊费,家境一直贫寒。爷爷认为: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。这是行善积德之事。”这句话我一直牢牢记住,现在有人常说医疗界的“不正之风”,但我可以拍着胸脯说:我从事医疗工作40多年,从来没有开过一张有违良心的处方。

小学二年级时,我回到南京父母身边。年,父亲把家里的传了几百年的方子、药物、器械全都交给了国家,创办了医院痔科。那时候父母工作都很忙,无暇看管我,但是每到学期结束,成绩单拿回家,父亲都会认认真真看,跟我们认认真真地谈一谈。所以我从小就明白,学习马虎不得。

等到大学毕业后,我医院,做外科医生,在那里工作了9年,这九年对我的锻炼非常大,几乎做过各种各样的手术,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。另一方面,也有不足,缺少高层次的理论指导,心里有着很大的不满足。

年,我回到南京,师承父亲丁泽民导师。父亲是丁氏肛肠学第八代传人,是“南京国医传习所”走出的中医大家,金陵医派第二代师传弟子,我跟随他系统学习中医肛肠病学,之后一直从事肛肠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及研究。中医的经典理论和辨证论治技术,祖传的手术技艺和中药的应用,九代中医人的积淀,承载着我对中医西医的理解与感悟,随着中医认识实践不断深入,我越发酷爱与勤奋学习,也激发了我将中医,将肛肠病学发扬光大的使命感。

Q2

记者:听完您讲述的学习经历,让我们感叹一代名医真的要下不少功夫!那您的医学生涯的早期是毕业于南京医学院(现为南京医科大学),当时是基于怎医院校就读呢?或者说您当时已经开始探索思考中西医结合?

丁教授:医院校是听从了我父亲的建议。当时,我父亲认识到中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仅仅只有中医知识是不够的,掌握西医知识可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。他那时候也在自学西医,就想让我先学习系统的西医知识,有一定的西医基础后再来学习和感悟中医,更好的传承丁氏痔科。

大学毕业后我从事了西医外科工作几年的时间,做过大量手术,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,但我的血液中还流淌着先祖的中医学基因。他们的整体观,辨证思想在我幼年时就播下种子。年时,我调到医院工作,之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。在我看来,中医是起源于实践,上升为理论,然后又用于实践,远远早于西医的发展。虽然中医理论不能量化、规范化,但是中医的各个理论都是明确的,有很多中药在历史上已经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,临床疗效显著,能解决很多西医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!例如湿邪,在中医理论中就是很明确的病理因素,最典型的是导致湿邪困脾,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——头重如裹,胸闷腹胀,肢体困倦而重,纳差,口中粘腻无味,大便稀溏,舌苔白腻,脉搏濡滑。中医从化湿的角度可以彻底解决这些症状,而西医只能对症处理,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

进一步来说,中医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点,自成体系。没办法用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理论。西医和中医,是从不同的角度与视野,对人生命本质的认识,但是二者可以非常好地整合、结合。所以,我提倡整合医学。如何整合,这是需要我一辈子来学习与实践的,当然,也更需要你们这一代中医人好好努力啦!

Q3

记者:听了您的讲述,我们深感责任重大,肩上的担子不轻,从今天起更要象您一样勤奋读书,听说您在知命之年去日本、美国进修时,还专门跑去学习日语和英语,这真是让人敬佩不已啊,您能给我们讲讲这段经历吗?

丁教授:好啊。医院工作的时候,就开始学习英语。当时还在“文革”当中,同事们很不理解。说我学这个做什么?一辈子就在这个地方呆下去了,连一个外国人也不会看到。但是我坚持我业余时间学英语,背单词,遇到不懂的就记下来,周末的时候,去一个中学老师家里,向他请教。那时候的人,都没有功利心。他每周都教我,也不要一分钱学费。并且还很高兴我去找他学习。

医院附近的一个小山上,一个人,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读书。我觉得,学了外语,就多了一双眼睛。既然学的是西医,就要明白西方的医学是什么,到了一个什么地步,要跟得上。今天看不到,总有一天能看得到。不懂外语,就永远看不到了。学,总不会错的。看不到前面的路,可不能把时间浪费掉。当时的工资每个月才42.5元,我每个月都会省出几块钱买书,有了书,所有边角时间就都能用起来了。

周末有的时候我会从江浦回南京城看望父母。那时候过江只有轮渡,轮渡一个小时才一班。医院,7点45分上班,我要凌晨3点多久起床。等船,过江的时候,只要有灯光就好,我就看看书,时间就不算浪费掉。

等到年,那时候我51岁,有机会到日本高野大肠肛门病院去研修。我觉得既然要去日本,就要先学日语。医院对面有一所小学,晚上有日语培训班,我下班后,就去那里学习日语。这样学还不够,我还专门找了个老师,每周去学习两次。有一天,在外面学习晚了,回家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,我忘记带钥匙了。我老婆当晚值夜班不在家,孩子睡得太死了,怎么也喊不醒。没办法,我就去敲邻居的门,从他家窗户外面翻进了自己家。现在想起来,有点后怕。那是在三楼啊,一不小心掉下去,可就完了。

年,我要去美国佛医院研修交流。以前学的英语这时派上了用场,我怕还不够,特地跑到南京大学去学英语。半年时间里,每天都去。我希望在美国的时候,能够自如地与同行交流。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,学到更多的,最新的,最前沿的医学知识,来发展我们的中医药事业。

如今,虽然我已经72岁了,依旧坚持学习英语。每年我都会组织承办国内、国际性结直肠外科学术论坛,并用英语在国际会议上演说报告,努力把中华医学独特的魅力带到全世界。年,我主办了第14届亚太结直肠医师联盟会议并担任主席,为中医肛肠走向国际架设了一条通道,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平台。

丁教授在学术论坛上的讲话

Q4

记者:您的学习精神真是让我辈自叹不如啊!您真正是做到了终身学习,不断学习,医院校的研究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有什么建议呢,或者您喜爱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呢?

丁教授:我对学生没什么特别要求,就是希望他们能肯下功夫,刻苦学习!学习不仅仅是指学习我们本专业的知识,我们也要关心时事*治,科技发展,跟上时代的步伐。现在是21世纪信息网络时代,人手一个智能手机,不出门就能知晓天下事。现在也是大数据时代,通过数据库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,可以得出很多以前得不到的结果,这高效地推动了医学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。

我在80年代时曾想到设计学习软件,当时,为了方便学生学习,我特地托计算机的朋友帮忙设计了一款简单学习软件,就类似现在的掌上题库一样,可以做题,可以看答案在书本的什么地方。这在现在看来可能没什么,但是在当时连计算机都不常见到的时代,做法已经很超前了。当时我还想到用计算机进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,那时候需要好几台电脑连着一起才能进行压力测定,不像现在一台机器就能轻松解决。

对我来说,学习更是一种使命——传承并发扬中医!近几年,我一直在研究承气汤类方。我们整理了从《伤寒论》起,古代按类方记录分类的论著,包括《类聚方》、《退思集类方歌诀》、《伤寒来苏集》、《外台秘要》等,总结归纳出承气汤类方共46方,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归纳总结。我学习一个方子既会横向比较,也会纵向比较,努力把这类方子研究透彻。希望现在的学生也能有这个意识,把学习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积极主动的去学,追求一种学习的境界。

丁教授与学生

Q5

记者:非常感谢您的教导,我们青年学生一定牢记于心。您出身于医学世家,兄弟四医院、医院的院长或副院长,特别是您的父亲,被誉为“国医楷模”,这对您起到怎样的影响呢?

丁教授:是的,丁家三代14人,有11人从医,不少人也成为当今各领域的名医大家。我感到非常自豪,也很欣慰。我父亲创办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,并担任会长18年,是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的创始人。在医学上,父亲力主革新,创立了“功能唯先”的现代中医肛肠疾病的重要诊疗理念。他不断的进行科研与创新,曾将含砒的枯痔散改为无砒的枯痔液,并在国内最早将二氧化碳激光新技术应用于肛肠治疗,创新了古代结扎、枯痔、挂线疗法,创立了分段齿形结扎疗法、定向分段挂线法、切开挂线缝合旷置术等等。这一切,我父亲都手把手地教给了我和他的弟子们。

从父亲那里,我不只是学到了医术,更多的是学到了医德。

丁教授与父亲

曾经有一名外地的患者住院手术,手术之后要换药。别的医生给他换药的时候,他总是疼得大汗淋漓,而我父亲给他换药的时候,他却很安静。后来我才知道,其他医生换药时,是用镊子夹着棉球清理伤口。而我父亲则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,制作出了各种规格的细棉签,以适应不同的伤口。在整个换药过程中,他细心操作,再麻烦,也要尽量减轻伤者的痛苦。

我清楚地记得,父亲在给病人查体之前,总要先把手捂热。如果没有地方捂,就在自己身上捂。他说:“病人本来身体就不舒服,人又紧张,你手凉凉地摸上去,只是让他更紧张,更痛苦。治病不只是治病,还要照顾到病人的心理与感受。”有一次,父亲竟然把一个病人接到家里来住了好几天。因为病人没钱住宾馆,医院里病床又腾不出来。父亲的这些举动对我影响都很大。这才是真正的医生的样子。

医患彼此换位思考。医生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,体谅他的病情,体谅他的痛苦,体谅他的困境,包括精神与生活的困境,就能更好地理解病人,医治病人。如果坚持这样,病人也会换位思考,也会体会到医生的付出。这样,医患关系也就得到更好的融洽了。

丁教授在接诊病人

“指穷于为薪,

火传也,

不知其尽也。”

《庄子·养生主》

一门医术,传十世不衰,而不断光大,

这是中国式的传奇,这是一个动人的传奇。

采编:陈兰姣、*

美编:*

责编:张舒晨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